樊纲:中国经济的问题到底在哪?
学校为修读周末学堂课程的学生开通周末先修学堂一卡通,同学们可凭卡在周末走入复旦大学,按照课程内容的安排,参加春季学期8次课堂授课及1场暑期体验营,共计36学时的课程,通过课程考核后,即可获得周末学堂结业证书。
4岁的少年小图(化名)莫名失去了活力,腿脚上的力气越来越少,拿筷子有些不稳。聚焦疑难罕见病,打造华山模式,追梦路上他们不做孤勇者聚焦疑难罕见病,华山罕见病团队建立按需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开设罕见病重症急诊绿色通道,建立规范流程提高救治效率。
父母带着他到各地求医问药,都没能找到治疗的切入点。脊髓性肌萎缩症、周围神经遗传代谢、神经-足踝畸形、垂体病……只为了万分之一的可能,每个罕见病多学科门诊都通过多兵种作战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规范化的一站式诊疗。近日,上海市文明办发布《关于通报表扬2023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的决定》,全市共10件好人好事入选,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推荐,华山医院罕见病诊治团队获评2023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他们的工作鲜为人知,研究难度重重,诊疗在短期内无法看到效果。在大家口中,他就是那个把罕见病看成常见病的医生。
目前已建成包括多学科罕见病专家、专科护士、数据专家、医务社工和行政管理人员在内的39人专业团队。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罕见病,罕见病诊疗团队搭建起重症肌无力危象多学科诊疗,在与死神搏斗期间,医护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治疗,帮助甜橙度过了气道堵塞、氧饱和度降低、抢救室抢救等生命关口,并鼓励她树立坚强活下去的信心陈思甜说,这次实践经历悄悄在她的心里埋下支教的种子。
在黔期间,团队通过实地调研获取920份有效问卷、完成49次质性访谈,对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进行研究,项目获得复旦大学光华杯学术与社会实践大赛一等奖。吴逸萌深知自己不仅要向外看,更要向前走。说实话,一开始真的不适应。吴逸萌参与学科竞赛(左一)英语对吴逸萌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是一个向外看的工具。
语言学习是一件厚积薄发的事情,需要长期伏案下苦功夫,但也要在旅程中为自己准备一些糖果做鼓励。研支团到底是怎么样的?去支教的学长学姐有着怎样的体验?带着这些疑问,身为新闻人的陈思甜发挥专业所长,采访了研支团的成员,并在校园媒体上发表了名为《复旦研支团:一场跨越山海的浇灌接力》的深度报道。
这篇论文也最终获得了优秀通识课程论文的二等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实习期间,吴逸萌参编多期中心季刊,并参与筹办纪念《世界遗产公约》50周年世界遗产对话系列活动。墓室里都是虫子,男生们平时就和当地民工们一起睡在墓地旁边的板房里。但在三年的学术训练中,她深入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和前沿研究,不断锤炼学术思维模式,发现探索学术问题其实也是在探索自己,让学术自然融入生活。
自学计算机、统计学的知识,对我来说一开始确实很难。我想去宁夏,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去尝试,去和未知勇敢交手,去拥抱我和这个世界更盛大的可能性。如今,张宇轩在金力院士课题组中进一步开展文理交叉的前沿研究。
2022年北京冬奥会召开期间,她参与到外宣新闻稿件翻译工作中,在中国日报网站发表独立署名稿件。他和一位同班同学合作,从考古发掘报告中整理收集了来自200余个考古遗址的近3000件陶鬲的线图,将椭圆傅里叶轮廓分析、地理成本路径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应用在器物形态的比较研究中。
透过外语的窗,她怀抱对全球治理的热爱在2022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中,2021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本科生吴逸萌从全国24万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亚军,创下复旦学子参加2013年首届大赛以来的最佳战绩。张宇轩说,但当真正投入到学习中,会发现收获很大,那些新的知识常常会帮助自己在本专业研究中获得新的灵感。
幼时在福建小镇长大,如今到大都市求学,成长经历与实践见闻让陈思甜对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产生愈发深刻的认识。文明互鉴、和合共生,亲耳聆听来自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的专家和官员分享在遗产保护上的经验后,她更深刻地理解了多元文化碰撞的魅力,也坚定了参与全球治理的决心。以自己所能赴祖国所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用一年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情,是她青春里庄严的海誓山盟。大一暑假,她随学院新闻黔线实践队走进贵州贵阳的城乡四所中学。方言语料收集中8万余字的方言语料转译,为彭若枫的学术之旅提供起点与支撑。她认为,在具备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后,会自然而然地让人产生向外看的探索欲。
2021年暑期,张宇轩跟随研究团队来到西安白杨寨、月登阁遗址进行田野发掘工作,主要负责墓葬人骨的清理与提取。制图:段瑞怀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以语为翼,未来,吴逸萌将继续怀抱着对全球治理的热爱,在学思践悟中回应国家和时代的成长期待。陈思甜相信,心怀爱意的新闻人不止能做记录者,还可以成为行动派。
张宇轩回忆,当时西安正值逼近40℃的高温天,但考古田野工作没有双休只有雨休,只有下雨天才能休息。大学以来,2020级新闻学院本科生陈思甜绩点排名专业前五,目前已修的所有专业必修课成绩均为A类。
她在学术训练中探秘古文字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者,连续三年本专业排名第一,专业进阶课程均获得A类成绩……谈及自己的学习方法,2020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彭若枫笑着说这归功于她的J人属性(有计划、有组织)。文理融合,他走出一条跨学科研究的创新之路当一名文科生熟练掌握Python、R等编程语言,熟练运用ArcGIS、Mimics、Blender等量化数据分析工具与软件,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两个软件著作权……从一名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本科生到入选复旦生命科学学院第四期卓博计划,2020级历史学系本科生张宇轩走出了一条跨学科研究的创新之路。语言是沟通世界的桥梁。课上,她习惯做课堂笔记,梳理关键知识点,在脑海中形成思维导图。
外语使吴逸萌增强了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催生了她参与全球治理的梦想。当地用水紧张,没有水龙头,只有一根水管在往上滋水……非常敬佩身在一线的田野考古人,他们的工作艰苦却意义重大。
今年9月,陈思甜将以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身份,带着理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奔赴祖国西部,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山海情。大二时,陈思甜想了解研究生支教团的念头更加强烈。
吴逸萌认为,在编译这一跨文化交流的实战中,需要站在受众视角,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通过增补信息或意译变换,帮助外国友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国。也先后参与记录中国、云支教等20余项社会实践,曾组织对接124名贵州乌江复旦学校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三年多来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600小时……行走、观察、思考、记录,一次次走出去,让陈思甜在祖国大地上成长,看见新闻的力量,收获象牙塔之外更广阔的人文关怀。
在培养学术志趣的路上,她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拓宽专业边界。彭若枫申报并独立开展曦源项目,同时积极参与吴语方言数据库的语料收集工作,这也成为她深入学习语言学的第一把钥匙。在各类实践中,她不仅坚定了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念,也让她更加渴望站上国际舞台,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遇到难关时,她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往往能打开更大的世界,帮助自己找到灵感。
学术训练让彭若枫始终保持求知的热情。彭若枫说,刚进入大学时,作为萌新独立开展一个学术项目,内心更多的是惶恐。
在贵州乌江复旦学校,陈思甜和队友们给学校里的孩子们开讲座,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时间规划,也会给他们开设媒介素养类课程。2021年新闻黔线实践中,陈思甜在家访比起成绩单上的数字,陈思甜更在意笔下成品能否转化为有温度的成果。
她还曾在人民日报社进行实习,独立编译稿件,参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英双语学习工具的制作等。那时的她对此并不清楚,但也正是这简单一问,让她对吴语方言产生进一步的探索欲。